斗转星移,沧海桑田。
时隔三千年,来到周人繁衍生息的周原,一切关于他们的痕迹都已经隐入历史的尘烟之中。40多年前,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的村民不经意间的重大文物发现,让世人对周原曾经的辉煌产生了无限遐想。
记者在宝鸡周原博物院参观折觥
1976年12月15日下午,庄白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时,一个偶然的发现震惊了考古界,这就是庄白一号窖藏。记者跟随宝鸡周原博物院工作人员和当地文保员,一起探访这座窖藏的出土地点。
行走在田垄间,放眼望去,这里地势平坦,一片片麦田让初冬也显得生机盎然。走下一座小土崖,在一段土路上拐了两个弯,我们便来到了目的地,庄白一号窖藏发现地。
“就在那,往前走十多米就是。”庄白村文保员刘乃兴手指着前方的一片麦田说道。“当年发现的时候这里还是个土坡”,“窖藏大致呈方形,边长两米左右,众多青铜器层叠放其中,最底处距离地面1.5米左右”,“前后经过40多天的清理,共发现青铜器103件”……站在地头,随着刘乃兴的讲述,记者仿佛身处当年村民发现文物的情景之中。
通过介绍,我们得知,在村民发现一号窖藏刚刚过去十天,便在数百米外的一块田地中又发现了文物。当时,村民正在犁地,犁尖正好挂住了一件青铜器,将其从土皮之下带了出来,就又出土了五件青铜器,后来这里被称为庄白二号窖藏。
资料显示,沿浦转债信用级别为“A+”,债券期限6年(第一年0.4%、第二年0.6%、第三年1.2%、第四年1.8%、第五年2.4%、第六年2.8%。),对应正股名上海沿浦,正股最新价为36.91元,转股开始日为2023年5月8日,转股价为31.5元。
庄白一号窖藏,共出土青铜器21种、103件,其中有铭文的达74件,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、学术价值最高的一次重大发现。走进宝鸡周原博物院展室,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青铜器便呈现在眼前。形似大平底锅造型的史墙盘上铭文多达284字,成为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史料,被称为“青铜史书”;而造型精美的折觥,代表了西周青铜铸造技术的“天花板”,还有精美 复纹饰的三年兴壶,以及成套的编钟等,无一不是国宝。
“村上的干部和不少村民都是文保员,在这里动土、盖房等,都要事先进行报备,待专业人员确认地下没有文物后才能进行。”走访中,我们多次听到文保工作者这样说道。这既反映了当地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敬业精神,又表现出了群众高度自觉的文物保护意识。
如今,庄白村因出土青铜器而声名远扬。站在周原遗址保护区的地图前,遗址发现点星罗棋布,经过几代考古人的努力,一幅彰显中华文明辉煌历史的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宝鸡融媒记者 杨曙斌
声音
宝鸡周原博物院院长付博:
向世界展示璀璨的周文化
“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青铜器,不仅在制作工艺方面体现了高超的水平,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。”宝鸡周原博物院院长付博介绍,最为重要的是,它为研究西周早期和中期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,是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庄白一号窖藏中发掘出的这批青铜器制作精巧、纹饰精美、铭文内容丰富,一经发现就震惊了考古界。“折觥的造型设计与纹饰雕琢凝结了当时周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创造力、想象力和工艺水平。”付博补充说,折觥还于1982年与何尊一起,入选邮电部发行的《西周青铜器》系列邮票,墙盘更是国家文物局规定的195件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之一。
走进宝鸡周原博物院,眼前的一件件珍贵文物无声诉说着周文化的辉煌,有众多游客来此探寻那熠熠生辉的周文化背后的动人故事。“自去年以来,诸如折觥、墙盘等珍贵文物,已在成都、天津、上海、杭州、台州、无锡等多地的博物馆展览,赢得了当地市民和游客的青睐。”付博表示,要进一步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研究,向世界展示璀璨的周文化。
(杨妮)
记者手记
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周人的基因
早已在报纸上看到过大名鼎鼎的折觥,而当它出现在眼前时,记者还是被其华丽的纹饰、巧妙的结构惊艳到,它显得是那么亮丽和富有光彩,真不愧是国宝!
这还只是看在眼里的,听了讲解员的讲述,记者更是对这件青铜文明的代表之作有了更多的了解。除了折觥,还有一旁陈列的众多青铜器,其精美程度,让人从心里发出由衷的赞叹。三千年前古人的智慧真的让人叹为观止,直到21世纪的今天,有些思想和技艺仍被传承和沿用。
中华文明源远流长,尽管数千年来风云变幻、沧海桑田,但不变的是,我们的血液中依然流淌着周人的基因,周礼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。
( 杨曙斌)
青铜器庄白村付博庄白一号周文化发布于:陕西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